ユニコードで傷寒論
Ver.2.24U

 

 

 

 

金 匱 要 略

 

張仲景撰

 

 

 

臓腑経絡先後病脈証第一

(1)問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 師曰: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伝脾,当先実脾,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補之;中工不暁相伝,見肝之病,不解実脾,惟治肝也。
 夫肝之病,補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薬調之。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。脾能傷腎,腎気微弱,則水不行;水不行,則心火気盛;心火気盛,則傷肺,肺被傷,則金気不行;金気不行,則肝気盛。故実脾,則肝自愈。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肝虚則用此法,実則不在用之。
 経曰:“虚虚実実,補不足,損有余”,是其義也。余蔵準此。

(2)夫人禀五常,因風気而生長,風気雖能生万物,亦能害万物,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。若五臓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。客気邪風,中人多死。千般難,不越三條:一者,経絡受邪,入臓腑,為内所因也;二者,四肢九竅,血脈相伝,壅塞不通,為外皮膚所中也;三者,房室、金刃、虫獣所傷。以此詳之,病由都尽。
 若人能養慎,不令邪風干忤経絡,適中経絡,未流伝腑臓,即医治之,四肢纔覚重滞,即導引、吐納、鍼灸、膏摩,勿令九竅閉塞;更能無犯王法、禽獣災傷,房室勿令竭乏,服食節其冷、熱、苦、酸、辛、甘,不遺形体有衰,病則無由入其
理。者,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処,為血気所注;理者,是皮膚臓腑之文理也。

(3)問曰:病人有気色見於面部,願聞其説。師曰:鼻頭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;(一云腹中冷,苦痛者死。)鼻頭色微黒者,有水気;色黄者,胸上有寒;色白者,亡血也,設微赤非時者死;其目正円者痙,不治。又色青為痛,色黒為労,色赤為風,色黄者便難,色鮮明者有留飲。

(4)師曰:病人語声寂然喜驚呼者,骨節間病;語声喑喑然不徹者,心膈間病;語声啾啾然細而長者,頭中病。(一作痛。)

(5)師曰:息揺肩者,心中堅;息引胸中上気者,咳;息張口短気者,肺痿唾沫。

(6)師曰:吸而微数,其病在中焦,実也,当下之即愈;虚者不治。在上焦者,其吸促,在下焦者,其吸遠,此皆難治。呼吸動揺振振者,不治。

(7)師曰:寸口脈動者,因其旺時而動,仮令肝旺色青,四時各随其色。肝色青而反色白,非其時色脈,皆当病。

(8)問曰: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過,何謂也? 師曰:冬至之後,甲子夜半少陽起,少陽之時,陽始生,天得温和。以未得甲子,天因温和,此為未至而至也;以得甲子,而天未温和,為至而不至也;以得甲子,而天大寒不解,此為至而不去也;以得甲子,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時,此為至而太過也。

(9)師曰:病人脈浮者在前,其病在表;浮者在後,其病在裏,腰痛背強不能行,必短気而極也。

(10)問曰:経云,“厥陽独行”何謂也? 師曰:此為有陽無陰,故称厥陽。

(11)問曰:寸脈沈大而滑,沈則為実,滑則為気,実気相搏,血気入臓即死,入腑即愈,此為卒厥,何謂也? 師曰:唇口青,身冷,為入臓即死;如身和,汗自出,為入腑即愈。

(12)問曰:脈脱入臓即死,入腑即愈,何謂也? 師曰:非為一病,百病皆然。譬如浸淫瘡,従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,従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;病在外者可治,入裏者即死。

(13)問曰:陽病十八,何謂也? 師曰:頭痛、項、腰、脊、臂、脚掣痛。陰病十八,何謂也? 師曰:咳、上気、喘、、咽、腸鳴、脹満、心痛、拘急。五臓病各有十八,合為九十病,人又有六微,微有十八病,合為一百八病,五労、七傷、六極、婦人三十六病,不在其中。
 清邪居上,濁邪居下,大邪中表,小邪中裏,★
之邪,従口入者,宿食也。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,風中於前,寒中於暮,湿傷於下,霧傷於上,風令脈浮,寒令脈急,霧傷皮,湿流関節,食傷脾胃,極寒傷経,極熱傷絡。

(14)問曰:病有急当救裏救表者,何謂也? 師曰:病,医下之,続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体疼痛者,急当救裏;後身体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当救表也。

(15)夫病痼疾加以卒病,当先治其卒病,後乃治其痼疾也。

(16)師曰:五臓病各有所得者愈,五蔵病各有所悪,各随其所不喜者為病。病者素不応食,而反暴思之,必発熱也。

(17)夫諸病在臓,欲攻之,当随其所得而攻之,如渇者,与猪苓湯。余皆倣此。

 

 

痙湿病脈証治第二

(1)太陽病,発熱無汗,反悪寒者,名曰剛痙。

(2)太陽病,発熱汗出,而不悪寒,名曰柔痙。

(3)太陽病,発熱,脈沈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

(4)太陽病,発汗太多,因致痙。

(5)夫風病,下之則痙,復発汗,必拘急。

(6)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発汗,汗出則痙。

(7)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悪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赤,独頭動揺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若発其汗者,寒湿相得,其表益虚,即悪寒甚。発其汗已,其脈如蛇。(一云其脈浛浛。)

(8)暴腹脹大者,為欲解。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

(9)夫痙脈,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(一作築築而弦。『脈経』云:痙家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)

(10)痙病有灸瘡,難治。

(11)太陽病,其証備,身体強,几几然,脈反沈遅,此為痙,楼桂枝湯主之。

 楼桂枝湯方:

 楼根二両 桂枝三両 芍薬三両 甘草二両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六味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取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啜熱粥発之。

(12)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気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 葛根湯方:

 葛根四両 麻黄三両(去節) 桂枝三両(去皮) 芍薬二両 甘草二両(炙)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七味,★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、葛根,減二升,去沫。内諸薬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余如桂枝湯法将息及禁忌。

(13)痙為病,(一本痙字上有剛字。)胸満,口噤,臥不着席,脚攣急,必歯,可与大承気湯。

 大承気湯方:

 大黄四両(酒洗) 厚朴半斤(炙去皮) 枳実五枚(炙) 芒硝三合

 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取五升,去滓,内大黄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更上火微一二沸,分温再服,得下止服。

(14)太陽病,関節疼痛而煩,脈沈而細(一作緩。)者,此名湿。(『玉函』云中湿。)湿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当利其小便。

(15)湿家之為病,一身尽疼(一云疼煩),発熱,身色如熏黄也。

(16)湿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,或胸満,小便不利,(一云利)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渇欲得飲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
(17)湿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(一云不利)者死;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
(18)風湿相搏,一身尽疼痛,法当汗出而解,値天陰雨不止,医云此可発汗,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? 蓋発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気去,湿気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湿者,発其汗,但微微似欲出汗者,風湿倶去也。

(19)湿家病身疼発熱,面黄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湿,故鼻塞,内薬鼻中則愈。(『脈経』云:病人喘,而無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。)

(20)湿家身煩疼,可与麻黄加朮湯発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
 麻黄加朮湯方:

 麻黄三両(去節) 桂枝二両(去皮) 甘草一両(炙) 杏仁七十個(去皮尖) 白朮四両

 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減二升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。

(21)病者一身尽疼,発熱,日所劇者,名風湿。此病傷於汗出当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可与麻黄杏仁苡甘草湯。

 麻黄杏仁苡甘草湯方:

 麻黄(去節)半両(湯泡) 甘草一両(炙) 苡仁半両 杏仁十個(去皮尖,炒)

 上麻豆大,毎服四銭匕,水盞半,煮八分,去滓,温服,有微汗,避風。

(22)風湿,脈浮、身重,汗出悪風者,防已黄耆湯主之。

 防已黄耆湯方:

 防已一両 甘草半両(炒) 白朮七銭半 黄耆一両一分(去芦)

 上麻豆大,毎抄五銭匕,生姜四片,大棗一枚,水盞半,煎八分,去滓,温服,良久再服。喘者加麻黄半両,胃中不和者,加芍薬三分,気上衝者加桂枝三分,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。服後当如虫行皮中,従腰下如氷,後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,温令微汗,差。

(23)傷寒八九日,風湿相搏,身体疼煩,不能自転側,不嘔不渇,脈浮虚而渋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;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

 桂枝附子湯方:

 桂枝四両(去皮) 生姜三両(切) 附子三枚(炮去皮,破八片) 甘草二両(炙) 大棗十二枚(擘)

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白朮附子湯方:

 白朮二両 附子一枚半(去皮,破八片) 甘草一両(炙) 生姜一両半(切) 大棗六枚

 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一服覚身,半日許再服,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,即是朮、附并走皮中,逐水気,未得除故耳。

(24)風湿相搏,骨節疼煩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気,小便不利,悪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 甘草附子湯方:

 甘草二両(炙) 白朮二両 附子二枚(炮,去皮) 桂枝四両(去皮)

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得微汗則解,能食,汗出復煩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服六、七合為妙。

(25)太陽中,発熱悪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遅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労,身即熱,口開,前板歯燥。若発其汗,則悪寒甚;加温針,則発熱甚;数下之,則淋甚。

(26)太陽中熱者,是也。汗出悪寒,身熱而渇,白虎加人参湯主之。

 白虎人参湯方:

 知母六両 石膏一斤(砕) 甘草二両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両

 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27)太陽中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一物瓜蒂湯主之。

 一物瓜蒂湯方:

 瓜蒂二十箇

 上,以水一升,煮取五合,去滓,頓服。

 

 

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証治第三

(1)論曰:百合病者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復不能食,常黙黙,欲臥不能臥,欲行不能行,欲飲食,或有美時,或有不用聞食臭時,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口苦,小便赤,諸薬不能治,得薬則劇吐利,如有神霊者,身形如和,其脈微数。
 毎溺時頭痛者,六十日乃愈;若溺時頭不痛,淅然者,四十日愈;若溺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
 其証或未病而預見,或病四、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,各随証治之。

(2)百合病発汗後者,百合知母湯主之。

 百合知母湯方:

 百合七枚(擘) 知母三両(切)

 上先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;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,取一升去滓;後合和,煎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

(3)百合病下之後者,滑石代赭湯主之。

 滑石代赭湯方:

 百合七枚(擘) 滑石三両(砕綿裹) 代赭石如弾丸大一枚(砕,綿裹)

 上先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;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、代赭,取一升,去滓;後合和重煎,取一升五合,分温服。

(4)百合病,吐之後者,用後方主之。

 百合鶏子湯方:

 百合七枚(擘) 鶏子黄一枚

 上先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,内鶏子黄,撹匀,煎五分,温服。

(5)百合病,不経吐、下、発汗,病形如初者,百合地黄湯主之。

 百合地黄湯方:

 百合七枚(擘) 生地黄汁一升

 上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,内地黄汁,煎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中病,勿更服。大便常如漆。

(6)百合病一月不解,変成渇者,百合洗方主之。

 百合洗方:

 上以百合一升,以水一斗,漬之一宿,以洗身。洗已,食煮餅,勿以塩也。

(7)百合病,渇不差者,用後方主之。

 楼牡蛎散方:

 楼根 牡蛎熬等分

 上為細末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(8)百合病変発熱者,(一作発寒熱。)百合滑石散主之。

 百合滑石散方:

 百合一両(炙) 滑石三両

 上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当微利者,止服,熱則除。

(9)百合病見於陰者,以陽法救之;見於陽者,以陰法救之。見陽攻陰,復発其汗,此為逆;見陰攻陽,乃復下之,此亦為逆。

(10)狐惑之為病,状如傷寒,黙黙欲眠,目不得閉,臥起不安。蝕於喉為惑,蝕於陰為狐,不欲飲食,悪聞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黒、乍白。蝕於上部則声喝(一作嗄)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 甘草瀉心湯方:

 甘草四両 黄三両 人参三両 乾姜三両 黄連一両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

 上七味,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11)蝕於下部則咽乾,苦参湯洗之。

(12)蝕於肛者,雄黄熏之。

 雄黄

 上一味為末,筒瓦二枚合之,焼,向肛熏之。(『脈経』云:病人或従呼吸上触其咽,或従下焦触其肛陰。触上為惑,触下為狐,狐惑病者,猪苓散主之。)

(13)病者脈数,無熱,微煩,黙黙但欲臥,汗出,初得之三、四日,目赤如鳩眼;七、八日,目四眥(一本此有黄字)黒。若能食者,膿已成也,赤豆当帰散主之。

 赤豆当帰散方:

 赤小豆三升(浸,令芽出,曝乾) 当帰

 上二味,杵為散,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(14)陽毒之為病,面赤斑斑如錦紋,咽喉痛,唾膿血。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鼈甲湯主之。

(15)陰毒之為病,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。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鼈甲湯去雄黄、蜀椒主之。

 升麻鼈甲湯方:

 升麻二両 当帰一両 蜀椒(炒去汗)一両 甘草二両 雄黄半両(研) 鼈甲手指大一片(炙)

 上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,老小再服,取汗。(『肘後』『千金方』:陽毒用升麻湯,無鼈甲,有桂;陰毒用甘草湯,無雄黄。)

 

 

瘧病脈証并治第四

(1)師曰:瘧脈自弦,弦数者多熱,弦遅者多寒。弦小緊者下之差,弦遅者可温之,弦緊者可発汗、針灸也,浮大者可吐之,弦数者風発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(2)病瘧以月一日発,当以十五日愈,設不差,当月尽解;如其不差,当云何? 師曰:此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,急治之,宜鼈甲煎丸。

 鼈甲煎丸方:

 鼈甲十二分(炙) 烏扇三分(焼) 黄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(熬) 乾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薬三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(熬) 石葦三分(去毛)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(去心) 瞿麦二分 紫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★虫五分(熬) 阿膠三分(炙) 蜂窩四分(炙) 赤硝十二分 蜣蜋六分(熬) 桃仁二分

 上二十三味,為末,取鍛竈下灰一斗,清酒一斛五斗,浸灰,候酒尽一半,着鼈甲於中,煮令泛爛如膠漆,絞取汁,内諸薬,煎為丸,如梧子大,空心服七丸,日三服。(『千金方』用鼈甲十二片,又有海藻三分,大戟一分,★虫五分,無鼠帰,赤硝二味,以鼈甲煎和諸薬為丸。)

(3)師曰:陰気孤絶,陽気独発,則熱而少気煩寃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瘧。若但熱不寒者,邪気内蔵於心,外舎分肉之間,令人消鑠脱肉。

(4)温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 白虎加桂枝湯方:

 知母六両 甘草二両(炙)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(去皮)三両

 上,毎五銭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,温服,汗出愈。

(5)瘧多寒者,名曰牡瘧,蜀漆散主之。

 蜀漆散方:

 蜀漆(洗去腥) 雲母(焼二日夜) 竜骨等分

 上三味,杵為散,未発前以漿水服半銭。温瘧加蜀漆半分,臨発時服一銭匕。(一方雲母作雲実。)

 

【附『外台秘要』方】

 牡蛎湯:治牡瘧。

 牡蛎四両(熬) 麻黄四両(去節) 甘草二両 蜀漆三両

 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蜀漆、麻黄,去上沫,得六升,内諸薬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。若吐,則勿更服。

 柴胡去半夏加楼根湯:治瘧病発渇者,亦治労瘧。

 柴胡八両 人参 黄 甘草各三両 楼根四両 生姜二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二服。

 柴胡桂姜湯:治瘧寒多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。

 柴胡半斤 桂枝二両(去皮) 乾姜二両 楼根四両 黄三両 牡蛎三両(熬) 甘草二両(炙)

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便愈。

 

 

中風歴節病脈証并治第五

(1)夫風之為病,当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為。脈微而数,中風使然。

(2)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虚,寒虚相搏,邪在皮膚;浮者血虚,絡脈空虚;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;邪気反緩,正気即急,正気引邪,僻不遂。
 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経,即重不勝;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;邪入於臓,舌即難言,口吐涎。

 侯氏黒散:治大風四肢煩重,心中悪寒不足者。(『外台』治風癲。)

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参三分 礬石三分 黄五分 当帰三分 乾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

 上十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一服,初服二十日,温酒調服,禁一切魚肉大蒜,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,即薬積在腹中不下也。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薬力。

(3)寸口脈遅而緩,遅則為寒,緩則為虚;営緩則為亡血,衛緩則為中風。邪気中経,則身癢而疹;心気不足,邪気入中,則胸満而短気。

 風引湯:除熱癇。

 大黄四両 乾姜 竜骨各四両 桂枝三両 甘草 牡蛎各二両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両

 上十二味,杵,粗篩,以韋嚢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温服一升。(治大人風引,少小驚癇瘈瘲,日数十発,医所不療,除熱方。巣氏云:脚気宜風引湯。)

 地黄湯:治病如狂状,妄行,独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。

 防已一銭 桂枝三銭 防風三銭 甘草二銭

 上四味,以酒一杯,漬之一宿,絞取汁,生地黄二斤,★咀,蒸之如斗米飯久,以銅器盛其汁,更絞地黄汁,和,分再服。

 頭風摩散方

 大附子一枚(炮) 塩等分

 上二味為散,沐了,以方寸匕,已摩疾上,令薬力行。

(4)寸口脈沈而弱,沈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沈即為腎,弱即為肝。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歴節黄汗出,故曰歴節。

(5)趺陽脈浮而滑,滑則穀気実,浮則汗自出。

(6)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即疼痛如掣。

(7)盛人脈渋小,短気,自汗出,歴節痛,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当風所致。

(8)諸肢節疼痛,身体魁羸,脚腫如脱,頭眩短気,温温欲吐,桂枝芍薬知母湯主之。

 桂枝芍薬知母湯方:

 桂枝四両 芍薬三両 甘草二両 麻黄二両 生姜五両 白朮五両 知母四両 防風四両 附子二両(炮)

 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(9)味酸則傷筋,筋傷則緩,名曰泄。鹹則傷骨,骨傷則痿,名曰枯。枯泄相搏,名曰断泄。営気不通,衛不独行,営衛倶微,三焦無所御,四属断絶,身体羸痩,独足腫大,黄汗出,脛冷。仮令発熱,便為歴節也。

(10)病歴節不可屈伸,疼痛,烏頭湯主之。

 烏頭湯方:治脚気疼痛,不可屈伸。

 麻黄 芍薬 黄耆各三両 甘草三両(炙) 川烏五枚(★咀,以蜜二升,煎取一升,則出烏頭)

 上五味,★咀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蜜煎中,更煎之,服七合。不知,尽服之。

 礬石湯:治脚気衝心。

 礬石二両

 上一味,以漿水一斗五升,煎三五沸,浸脚良。

 

【附方】

 『古今録験』続命湯:治中風,身体不能自収持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処,或拘急不得転側。(姚云:与大続命同,兼治婦人産後出血者,及老人小児。) 麻黄 桂枝 当帰 人参 石膏 乾姜 甘草各三両 芎藭一両 杏仁四十枚

 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当小汗,薄覆脊,憑几坐,汗出則愈;不汗,更服。無所禁,勿当風。並治但伏不得臥,咳逆上気,面目浮腫。

 『千金』三黄湯:治中風手足拘急,百節疼痛,煩熱心乱,悪寒,経日不欲飲食。

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黄耆二分 黄三分

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,一服小汗,二服大汗。心熱加大黄二分,腹満加枳実一枚,気逆加人参三分,悸加牡蛎三分,渇加楼根三分,先有寒加附子一枚。

 『近効方』朮附湯:治風虚頭重眩,苦極,不知食味,暖肌補中,益精気。

 白朮二両 甘草一両(炙) 附子一枚半(炮,去皮)

 上三味,,毎五銭匕,姜五片,棗一枚。水盞半,煎七分,去滓温服。

 崔氏八味丸:治脚気上入,少腹不仁。

 乾地黄八両 山茱萸四両 薯蕷四両 沢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両 桂枝一両 附子一両(炮)

 上八味,末之,煉蜜和丸,梧子大。酒下十五丸,日再服。

 『千金方』越婢加朮湯:治肉極,熱則身体津脱,理開,汗大泄,厲風気,下焦脚弱。

 麻黄六両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両 甘草二両 白朮四両 大棗十五枚

 上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悪風加附子一枚,炮。

 

 

虚労病脈証并治第六

(1)問曰:血病従何得之? 師曰:夫尊栄人骨弱肌膚盛,重困疲労汗出,臥不時動揺,加被微風,遂得之。但以脈自微渋,在寸口、関上小緊,宜針引陽気,令脈和緊去則愈。

(2)血陰陽倶微,寸口関上微,尺中小緊,外証身体不仁,如風状,黄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

 黄耆桂枝五物湯方:

 黄耆三両 芍薬三両 桂枝三両 生姜六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(一方有人参。)

(3)夫男子平人,脈大為労,極虚亦為労。

(4)男子面色薄者,主渇及亡血,卒喘悸,脈浮者裏虚也。

(5)男子脈虚沈弦,無寒熱,短気裏急,小便不利,面色白,時目瞑,兼衄,少腹満,此為労使之然。

(6)労之為病,其脈浮大,手足煩,春夏劇,秋冬,陰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

(7)男子脈浮弱而渋,為無子,精気清冷。(一作。)

(8)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(一作目痛),髪落,脈極虚遅,為清穀亡血,失精。脈得諸動微緊,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,桂枝竜骨牡蛎湯主之。

 桂枝加竜骨牡蛎湯方:(『小品』云:虚弱浮熱汗出者,除桂,加白薇、附子各三分,故曰二加竜骨湯。)

 桂枝 芍薬 生姜各三両 甘草二両 大棗十二枚 竜骨 牡蛎各三両

 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 天雄散方

 天雄三両(炮) 白朮八両 桂枝六両 竜骨三両

 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半銭匕,日三服,不知,稍増之。

(9)男子平人,脈虚弱細微者,善盗汗也。

(10)人年五六十,其病脈大者,侠背行,苦腸鳴,馬刀侠者,皆為労得之。

(11)脈沈小遅,名脱気,其人疾行則喘喝,手足逆寒,腹満,甚則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

(12)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,減則為寒,則為虚,虚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産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

(13)虚労裏急,悸,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痛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

 小建中湯方:

 桂枝三両(去皮) 甘草三両(炙) 大棗十二枚 芍薬八両 生姜二両 膠飴一升

 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(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)

 (『千金』療男女因積冷気滞,或大病後不復常,苦四肢沈重,骨肉疼,吸吸少気,行動喘乏,胸満気急,腰背強痛,心中虚悸,咽乾唇燥,面体少色,或飲食無味,脇肋腹脹,頭重不挙,多臥少起,甚者積年,軽者百日,漸至痩弱五蔵気竭,則難可復常,六脈倶不足,虚寒乏気,少腹拘急,羸瘠百病,名曰黄耆建中湯,又有人参二両。)

(14)虚労裏急,諸不足,黄耆建中湯主之。(於小建中湯内加黄耆一両半,余依上法。気短胸満者加生姜;腹満者去棗,加茯苓一両半;及療肺虚損不足,補気,加半夏三両。)

(15)虚労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腎気丸主之(方見脚気中)。

 腎気丸方

 乾地黄八両 山薬 山茱萸各四両 沢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両 桂枝 附子(炮)各一両

 上八味末之,煉蜜和丸梧子大,酒下十五丸,加至二十五丸,日再服。

(16)虚労諸不足,風気百疾,薯蕷丸主之。

 薯蕷丸方:

 薯蕷三十分 当帰 桂枝 麹 乾地黄 豆黄巻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藭 芍薬 白朮 麦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乾姜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

 上二十一味,末之,煉蜜和丸,如弾子大,空腹酒服一丸,一百丸為剤。

(17)虚労虚煩不得眠,酸棗仁湯主之。

 酸棗湯方:

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両 知母二両 茯苓二両 芎藭二両(深師有生姜二両。)

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酸棗仁,得六升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(粱師有生姜二両)

(18)五労虚極羸痩,腹満不能飲食,食傷、憂傷、飲傷、房室傷、飢傷、労傷、経絡営衛気傷,内有乾血,肌膚甲錯,両目黯黒。緩中補虚,大黄★虫丸主之。

 大黄★虫丸方:

 大黄十分(蒸) 黄二両 甘草三両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薬四両 乾地黄十両 乾漆一両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★虫半升

 上十二味,末之,煉蜜和丸小豆大,酒飲服五丸,日三服。

 

【附方】

 『千金翼』炙甘草湯(一云復脈湯):治虚労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十一日死。

 甘草四両(炙) 桂枝 生姜各三両 麦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膠各二両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

 上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膠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『肘後』獺肝散:治冷労,又主鬼一門相染。

 獺肝一具

 炙乾末之,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

 

肺痿肺癰咳嗽上気病脈証并治第七

(1)問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。肺痿之病,従何得之? 師曰:或従汗出,或従嘔吐,或従消渇,小便利数,或従便難,又被快薬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

 曰:寸口脈数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? 師曰: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隠隠痛,脈反滑数,此為肺癰,咳唾膿血。

 脈数虚者為肺痿,数実者為肺癰。

(2)問曰:病咳逆,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? 当有膿血,吐之則死,其脈何類? 師曰:寸口脈微而数,微則為風,数則為熱;微則汗出,数則悪寒。風中於衛,呼気不入;熱過於営,吸而不出。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。風舎於肺,其人則咳,口乾喘満,咽燥不渇,時唾濁沫,時時振寒。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滞,畜結癰膿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

(3)上気面浮腫,肩息,其脈浮大,不治,又加利尤甚。

(4)上気喘而躁者,属肺脹,欲作風水,発汗則愈。

(5)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,其人不渇,必遺尿,小便数,所以然者,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。此為肺中冷,必眩,多涎唾,甘草乾姜湯以温之。若服湯已渇者,属消渇。

 甘草乾姜湯方:

 甘草四両(炙) 乾姜二両(炮)

 上★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(6)咳而上気,喉中水鶏声,射干麻黄湯主之。

 射干麻黄湯方:

 射干十三枚(一法三両) 麻黄四両 生姜四両 細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両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(大者洗)八枚(一法半升)

 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黄両沸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(7)咳逆上気,時時吐濁,但坐不得眠,皀莢丸主之。

 皀莢丸方:

 皀莢八両(刮去皮,用酥炙)

 上一味,末之,蜜丸梧子大,以棗膏和湯服三丸,日三夜一服。

(8)咳而脈浮者,厚朴麻黄湯主之。

 厚朴麻黄湯方:

 厚朴五両 麻黄四両 石膏如鶏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姜二両 細辛二両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

 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麦熟,去滓,内諸薬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9)脈沈者,沢漆湯主之。

 沢漆湯方:

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両(一作紫苑) 澤漆三斤(以東流水五斗,煮取一斗五升) 生姜五両 白前五両 甘草 黄 桂枝各三両

 上九味,★咀,内沢漆汁中,煮取五升,温服五合,至夜尽。

(10)大逆上気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気者,麦門冬湯主之。

 麦門冬湯方:

 麦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両 甘草二両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

 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
(11)肺癰,喘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
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:

 葶藶(熬令黄色,搗丸如弾丸大) 大棗十二枚

 上先以水三升,煮棗取二升,去棗,内葶藶,煮取一升,頓服。

(12)咳而胸満,振寒脈数,咽乾不渇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,桔梗湯主之。

 桔梗湯方:

 桔梗一両 甘草二両

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,則吐膿血也。(亦治血。)

(13)咳而上気,此為肺脹,其人喘,目如脱状,脈浮大者,越婢加半夏湯主之。

 越婢加半夏湯方:

 麻黄六両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両 半夏半升

 上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(14)肺脹,咳而上気,煩燥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竜加石膏湯主之。

 小青竜加石膏湯方:(『千金』証治同,外更加脇下痛引欠盆)

 麻黄 芍薬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姜各三両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両

 上九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強人服一升,羸者減之,日三服,小児服四合。

 

【附方】

 『外台』炙甘草湯:治肺痿涎唾多,心中温温液液者。(方見虚労中。)

 『千金』甘草湯

 甘草

 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減半,分温三服。

 『千金』生姜甘草湯:治肺痿,咳唾涎沫不止,咽燥而渇。

 生姜五両 人参三両 甘草四両 大棗十五枚

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 『千金』桂枝去芍薬加皀莢湯:治肺痿吐涎沫。

 桂枝三両 生姜三両 甘草二両 大棗十五枚 皀莢一枚(去皮子,炙焦)

 上五味,以水七升,微微火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 『外台』桔梗白散:治咳而胸満,振寒脈数,咽乾不渇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

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(去皮,熬,研如脂)

 上三味,為散,強人飲服半銭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者吐膿血,膈下者瀉出,若下多不止,飲冷水一杯則定。

 『千金』葦茎湯:治咳有微熱、煩満、胸中甲錯,是為肺癰。

 葦茎二升 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個 瓜弁半升

 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葦茎,得五升,去滓,内諸薬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再服,当吐如膿。

(15)肺癰胸満脹,一身面目浮腫,鼻塞清涕出,不聞香臭酸辛,咳逆上気,喘鳴迫塞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(方見上,三日一剤,可至三四剤,此先服小青竜湯一剤乃進。小青竜湯方,見咳嗽門中。)

 

 

奔豚気病脈証并治第八

(1)師曰:病有奔豚,有吐膿,有驚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,皆従驚発得之。 師曰:奔豚病,従少腹起,上衝咽喉,発作欲死,復還止,皆従驚恐得之。

(2)奔豚気上衝胸,腹痛,往来寒熱,奔豚湯主之。

 奔豚湯方:

 甘草 芎藭 当帰各二両 半夏四両 黄二両 生葛五両 芍薬二両 生姜四両 甘李根白皮一升

 上九味,以水二斗,煮取五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
(3)発汗後,焼針令其汗,針処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発奔豚,気従少腹上至心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湯主之。

 桂枝加桂湯方:

 桂枝五両 芍薬三両 甘草二両(炙)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五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(4)発汗後,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
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:

 茯苓半升 甘草二両(炙)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両

 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二升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(甘瀾水法:取水二斗,置大盆内,以杓揚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。)

 

 

心痛短気病脈証并治第九

(1)師曰:夫脈当取太過不及,陽微陰弦,即胸而痛,所以然者,責其極虚也。今陽虚知在上焦,所以胸、心痛者,以其陰弦故也。

(2)平人無寒熱,短気不足以息者,実也。

(3)胸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気,寸口脈沈而遅,関上小緊数,楼薤白白酒湯主之。

 楼薤白白酒湯方:

 楼実一枚(搗)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

 上三味,同煮,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(4)胸不得臥,心痛徹背者,楼薤白半夏湯主之。

 楼薤白半夏湯方:

 楼実一枚(搗) 薤白三両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

 上四味,同煮,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5)胸心中痞,留気結在胸,胸満,脇下逆搶心,枳実薤白桂枝湯主之;人参湯亦主之。

 枳実薤白桂枝湯方:

 枳実四枚 厚朴四両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両 楼実一枚(搗)

 上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枳実、厚朴,取二升,去滓,内諸薬,煮数沸,分温三服。

 人参湯方:

 人参 甘草 乾姜 白朮各三両

 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6)胸,胸中気塞,短気,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;橘枳姜湯亦主之。

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:

 茯苓三両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両

 上三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不差,更服。

 橘枳姜湯方:

 橘皮一斤 枳実三両 生姜半斤

 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(『肘后』、『千金』云:治胸,胸中愊愊如満,噎塞習習如痒,喉中渋燥,唾沫。)

(7)胸緩急者,苡附子散主之。

 苡附子散方:

 苡仁十五両 大附子十枚(炮)

 上二味,杵為散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(8)心中痞,諸逆心懸痛,桂枝生姜枳実湯主之。

 桂枝生姜枳実湯方:

 桂枝 生姜各三両 枳実五枚

 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(9)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烏頭赤石脂丸主之。

 烏頭赤石脂丸方:

 蜀椒一両(一法二分。) 烏頭一分(炮) 附子半量(炮)(一法一分。) 乾姜一両(一法一分) 赤石脂一両(一法二分。)

 上五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服一丸,日三服。不知,稍加服。

 

【附方】

 九痛丸:治九種心痛。

 附子三両(炮) 生狼牙一両(炙香) 巴豆一両(去皮心,熬,研如脂) 人参 乾姜 呉茱萸各一両

 上六味,末之,煉蜜丸如梧子大,酒下。強人初服三丸,日三服;弱者二丸。兼治卒中悪,腹脹痛,口不能言;又治連年積冷,流注心胸痛,並冷衝上気,落馬墜車血疾等,皆主之。忌口如常法。

 

 

腹満寒疝宿食病脈証并治第十

(1)趺陽脈微弦,法当腹満,不満者必便難,両疼痛,此虚寒従下上也,以温薬服之。

(2)病者腹満,按之不痛為虚,痛者為実,可下之。舌黄未下者,下之黄自去。

(3)腹満時減,復如故,此為寒,当与温薬。

(4)病者痿黄,躁而不渇,胸中寒実,而利不止者,死。

(5)寸口脈弦者,即脇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悪寒也。

(6)夫中寒家,喜欠,其人清涕出,発熱色和者,善嚔。

(7)中寒,其人下利,以裏虚也,欲嚔不能,此人肚中寒。(一云痛。)

(8)夫痩人繞臍痛,必有風冷,穀気不行,而反下之,其気必衝,不衝者,心下則痞也。

(9)病腹満,発熱十日,脈浮而数,飲食如故,厚朴七物湯主之。

 厚朴七物湯方:

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両 大黄三両 大棗十枚 枳実五枚 桂枝二両 生姜五両

 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嘔者加半夏五合,下利去大黄,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。

(10)腹中寒気,雷鳴切痛,胸脇逆満,嘔吐,附子粳米湯主之。

 附子粳米湯方:

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両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

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,湯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11)痛而閉者,厚朴三物湯主之。

 厚朴三物湯方:

 厚朴八両 大黄四両 枳実五枚

 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二味,取五升,内大黄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。以利為度。

(12)按之心下満痛者,此為実也,当下之,宜大柴胡湯。

 大柴胡湯方:

 柴胡半斤 黄三両 芍薬三両 半夏半升(洗) 枳実四枚(炙) 大黄二両 大棗十二枚 生姜五両

 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13)腹満不減,減不足言,当須下之,宜大承気湯。

 大承気湯方:(見前痙病中)

(14)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触近,大建中湯主之。

 大建中湯方:

 蜀椒二合(去汗) 乾姜四両 人参二両

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;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後更服,当一日食糜,温覆之。

(15)脇下偏痛,発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温薬下之,宜大黄附子湯。

 大黄附子湯方:

 大黄三両 附子三枚(炮) 細辛二両

 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;若強人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。服後如人行四、五里,進一服。

(16)寒気厥逆,赤丸主之。

 赤丸方:

 茯苓四両 烏頭二両(炮) 半夏四両(洗)(一方用桂) 細辛一両(『千金』作人参)

 上四味,末之,内真朱為色,煉蜜丸如麻子大,先食酒飲下三丸,日再夜一服;不知,稍増之,以知為度。

(17)腹痛,脈弦而緊,弦則衛気不行,即悪寒,緊則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為寒疝。
 寒疝遶臍痛,若発則白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脈沈緊者,大烏頭煎主之。

 烏頭煎方:

 烏頭大者五枚(熬,去皮,不★咀)

 上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蜜二升,煎令水気尽,取二升,強人服七合,弱人服五合。不差,明日更服,不可一日再服。

(18)寒疝腹中痛,及脇痛裏急者,当帰生姜羊肉湯主之。

 当帰生姜羊肉湯方:

 当帰三両 生姜五両 羊肉一斤

 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寒多者,加生姜成一斤;痛多而嘔者,加橘皮二両、白朮一両。加生姜者,亦加水五升,煮取三升二合服之。

(19)寒疝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若身疼痛,灸刺諸薬不能治,抵当烏頭桂枝湯主之。

 烏頭桂枝湯方:

 烏頭

 上一味,以蜜二斤,煎減半,去滓,以桂枝湯五合解之,得一升後,初服二合,不知,即服三合;又不知,復加至五合。其知者,如酔状,得吐者,為中病。

 桂枝湯方:

 桂枝三両(去皮) 芍薬三両 甘草二両(炙)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五味,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。

(20)其脈数而緊乃弦,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。脈数弦者,当下其寒;脈緊大而遅者,必心下堅;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,可下之。

 

【附方】

 『外台』烏頭湯:治寒疝腹中絞痛,賊風入攻五臓,拘急不得転側,発作有時,使人陰縮,手足厥逆。(方見上)

 『外台』柴胡桂枝湯方:治心腹卒中痛者。

 柴胡四両 黄 人参 芍薬 桂枝 生姜各一両半 甘草一両 半夏二合半 大棗六枚

 上九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『外台』走馬湯:治中悪心痛腹脹,大便不通。

 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(去皮心,熬)

 上二味,以綿纏令砕,熱湯二合,捻取白汁,飲之,当下。老小量之。通治飛尸鬼撃病。

(21)問曰: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 師曰: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渋,尺中亦微而渋,故知有宿食,大承気湯主之。

(22)脈数而滑者,実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大承気湯。

(23)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也,当下之,宜大承気湯。

 大承気湯方:(見前痙病中)

(24)宿食在上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

 瓜蒂散方:

 瓜蒂一分(熬黄) 赤小豆一分(煮)

 上二味,杵為散,以香七合煮取汁,和散一銭匕,温服之,不吐者,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。(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。)

(25)脈緊如転索無常者,有宿食也。

(26)脈緊,頭痛風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

 

 

五臓風寒積聚病脈証并治第十一

(1)肺中風者,口燥而喘,身運而重,冒而腫脹。

(2)肺中寒,吐濁涕。

(3)肺死蔵,浮之虚,按之弱如葱葉,下無根者,死。

(4)肝中風者,頭目,両脇痛,行常傴,令人嗜甘。

(5)肝中寒者,両臂不挙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転側,食則吐而汗出也。(『脈経』、『千金』云:時盗汗,咳,食已吐其汁。)

(6)肝死蔵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来,或曲如蛇行者,死。

(7)肝着,其人常欲踏其胸上,先未苦時,但欲飲熱,旋復花湯主之。(臣億等校諸本旋覆花湯方,皆同。)

 旋復花湯:

 旋覆花三両 葱十四茎 新絳少許

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
(8)心中風者,翕翕発熱,不能起,心中飢,食即嘔吐。

(9)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蒜状,劇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譬如蠱注。其脈浮者,自吐乃癒。

(10)心傷者,其人労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発熱,当臍跳,其脈弦,此為心臓傷所致也。

(11)心死臓,浮之実如麻豆,按之益躁疾者,死。

(12)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気少也;血気少者属於心,心気虚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。陰気衰者為癲,陽気衰者為狂。

(13)脾中風者,翕翕発熱,形如酔人,腹中煩重,皮目瞤瞤而短気。

(14)脾死蔵,浮之大堅,按之如覆盃潔潔,状如揺者,死。(臣億等詳五臓各有中風中寒,今脾只載中風,腎中風中寒倶不載者,以古文簡乱極多,去古既遠,無文可以補綴也。)

(15)趺陽脈浮而渋,浮則胃気強,渋則小便数,浮渋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

 麻子仁丸方:

 麻子仁二升 芍薬半斤 枳実一斤 大黄一斤(去皮) 厚朴一尺(去皮) 杏仁一升(去皮尖,熬,別作脂)

 上六味,末之,煉蜜和丸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,漸加,以知為度。

(16)腎著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渇,小便自利,飲食如故,病属下焦,身労汗出,衣(一作表)裏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帯五千銭,甘姜苓朮湯主之。

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:

 甘草 白朮各二両 乾姜 茯苓各四両

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腰中即温。

(17)腎死蔵,浮之堅,按之乱如転丸,益下入尺中者,死。

(18)問曰:三焦竭部,上焦竭善噫,何謂也? 師曰:上焦受中焦気未和,不能消穀,故能噫耳。下焦竭,即遺溺失便,其気不和,不能自禁制,不須治,久則癒。

(19)師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;熱在中焦者,則為堅;熱在下焦者,則尿血,亦令淋秘不通,大腸有寒者,多鶩溏;有熱者,便腸垢。小腸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,有熱者,必痔。

(20)問曰:病有積、有聚、有★気,何謂也? 師曰:積者,臓病也,終不移;聚者,腑病也,発作有時,展転痛移,為可治,★気者,脇下痛,按之則癒,復発為★気。諸積大法,脈来細而附骨者,乃積也。寸口,積在胸中;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;関上,積在臍傍;上関上,積在心下;微下関,積在少腹;尺中,積在気衝。脈出左,積在左;脈出右,積在右;脈両出,積在中央。各以其部処之。

 

 

痰飲咳嗽病脈証并治第十二

(1)問曰:夫飲有四,何謂也? 師曰: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

(2)問曰:四飲何以為異? 師曰:其人素盛今痩,水走腸間,瀝瀝有声,謂之痰飲;飲後水流在脇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;飲水流行,帰於四肢,当汗出而不汗出,身体疼重,謂之溢飲;咳逆倚息,短気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

(3)水在心,心下堅築,短気,悪水不欲飲。

(4)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

(5)水在脾,少気身重。

(6)水在肝,脇下支満,嚔而痛。

(7)水在腎,心下悸。

(8)夫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如手大。

(9)留飲者,脇下痛引缺盆,咳嗽則輒已。(一作転甚。)

(10)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気而渇;四肢歴節痛。脈沈者,有留飲。

(11)膈上病痰,満喘咳吐,発則寒熱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劇,必有伏飲。

(12)夫病人飲水多,必暴喘満。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。甚者則悸,微者短気。
 脈雙弦者寒也,皆大下後善虚。脈偏弦者飲也。

(13)肺飲不弦,但苦喘短気。

(14)支飲亦喘而不能臥,加短気,其脈平也。

(15)病痰飲者,当以温薬和之。

(16)心下有痰飲,胸脇支満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

 苓桂朮甘湯方:

 茯苓四両 桂枝三両 白朮三両 甘草二両

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小便則利。

(17)夫短気有微飲,当従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;(方見上。)腎気丸亦主之。(方見脚気中。)

(18)病者脈伏,其人欲自利,利反快,雖利,心下続堅満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
 甘遂半夏湯方:

 甘遂(大者三枚) 半夏十二枚(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去滓) 芍薬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(炙),一本作無。

 上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滓,以蜜半升,和薬汁煎取八合,頓服之。

(19)脈浮而細滑,傷飲。

(20)脈弦数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

(21)脈沈而弦者,懸飲内痛。

(22)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

 十棗湯方:

 芫花(熬) 甘遂 大戟各等分

 上三味,搗篩,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棗十枚,取九合,去滓,内薬末,強人服一銭匕,羸人服半銭,平旦温服之;不下者,明日更加半銭,得快下後,糜粥自養。

(23)病溢飲者,当発其汗,大青竜湯主之;小青竜湯亦主之。

 大青竜湯方:

 麻黄六両(去節) 桂枝二両(去皮) 甘草二両(炙) 杏仁四十個(去皮尖) 生姜三両(切)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鶏子大(砕)

 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減二升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,汗多者温粉粉之。

 小青竜湯方:

 麻黄三両(去節) 芍薬三両 五味子半斤 乾姜三両 甘草三両(炙) 細辛三両 桂枝三両(去皮) 半夏半升(洗)

 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減二升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(24)膈間支飲,其人喘満,心下痞堅,面色黒,其脈沈緊,得之数十日,医吐下之不愈,木湯主之。虚者即愈,実者三日復発,復与不愈者,宜木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

 木湯方:

 木防已三両 石膏十二枚鶏子大 桂枝二両 人参四両

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 木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:

 木防已二両 桂枝二両 人参四両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両

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再微煎,分温再服,微利則愈。

(25)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沢瀉湯主之。

 沢瀉湯方:

 沢瀉五両 白朮二両

 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(26)支飲胸満者,厚朴大黄湯主之。

 厚朴大黄湯方:

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両 枳実四枚

 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(27)支飲不得息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(方見肺癰中。)

(28)嘔家本渇,渇者為欲解,今反不渇,心下有支飲故也。小半夏湯主之。(『千金』云小半夏加茯苓湯。)

 小半夏湯方:

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

 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

(29)腹満,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気,已椒黄丸主之。

 已椒黄丸方:

 防已 椒目 葶藶(熬) 大黄各一両

 上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飲服一丸,日三服,稍増,口中有津液。渇者加芒硝半両。

(30)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

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:

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両(一法四両)

 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

(31)仮令痩人,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
 五苓散方:

 沢瀉一両一分 猪苓三分(去皮) 茯苓三分 白朮三分 桂二分(去皮), 上五味,為末,白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
 

【附方】

 『外台』茯苓飲: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後,心胸間虚,気満,不能食,消痰気,令能食。

 茯苓 人参 白朮各三両 枳実二両 橘皮二両半 生姜四両

 上六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温三服,如人行八九里進之。

(32)咳家其脈弦,為有水,十棗湯主之。(方見上。)

(33)夫有支飲家,咳煩胸中痛者,不卒死,至一百日或一歳,宜十棗湯。(方見上)

(34)久咳数歳,其脈弱者可治;実大数者死;其脈虚者必苦冒。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,治属飲家。

(35)咳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竜湯主之。(方見上。)

(36)青竜湯下已,多唾口燥,寸脈沈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気従小腹上衝胸咽,手足,其面翕然熱如酔状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気衝。

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:

 茯苓四両 桂枝四両(去皮) 甘草三両(炙) 五味子半斤

 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温服。

(37)衝気即低,而反更咳、胸満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姜、細辛,以治其咳満。

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:

 茯苓四両 甘草三両 乾姜三両 細辛三両 五味半升

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。

(38)咳満即止,而更復渇,衝気復発者,以細辛、乾姜為熱薬也。服之当遂渇,而渇反止者,為支飲也。支飲者法当冒,冒者必嘔,嘔者復内半夏以去其水。

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姜辛夏湯方:

 茯苓四両 甘草二両 細辛二両 乾姜二両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

 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。

(39)水去嘔止,其人形腫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証応内麻黄,以其人遂,故不内之。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発其陽故也。

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:

 茯苓四両 甘草三両 五味半升 乾姜三両 細辛三両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(去皮尖)

 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温服半升,日三。

(40)若面熱如酔,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,加大黄以利之。

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湯方:

 茯苓四両 甘草三両 五味半升 乾姜三両 細辛三両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両

 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。

(41)先渇後嘔,為水停心下,此属飲家,小半夏茯苓湯主之。(方見上。)

 

 

消渇小便利淋病脈証并治第十三

(1)厥陰之為病,消渇,気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即吐,下之不肯止。

(2)寸口脈浮而遅,浮即為虚,遅即為労;虚則衛気不足,労則営気竭。

 趺陽脈浮而数,浮即為気,数即消穀而大堅(一作緊);気盛則溲数,溲数即堅,堅数相搏,即為消渇。

(3)男子消渇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,腎気丸主之。(方見脚気中。)

(4)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渇者,宜利小便発汗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上。)

(5)渇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上。)

(6)渇欲飲水不止者,文蛤散主之。

 文蛤散方:

 文蛤五両

 上一味,杵為散,以沸湯五合,和服方寸匕。

(7)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状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。

(8)趺陽脈数,胃中有熱,即消穀引食,大便必堅,小便即数。

(9)淋家不可発汗,発汗則必便血。

(10)小便不利者,有水気,其人若渇,楼瞿麦丸主之。

 楼瞿麦丸:

 楼根二両 茯苓三両 薯蕷三両 附子一枚(炮) 瞿麦一両

 上五味,末之,煉蜜丸梧子大,飲服三丸,日三服;不知,増至七八丸,以小便利,腹中温為知。

(11)小便不利,蒲灰散主之;滑石白魚散、茯苓戎塩湯並主之。

 蒲灰散方:

 蒲灰七分 滑石二分

 上二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滑石白魚散方:

 滑石二分 乱髪二分(焼) 白魚二分

 上三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茯苓戎塩湯方:

 茯苓半斤 白朮二両 戎塩弾丸大一枚

 上三味。

(12)渇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参湯主之。(方見中中。)

(13)脈浮発熱,渇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湯主之。

 猪苓湯方:

 猪苓(去皮) 茯苓 阿膠 滑石 沢瀉各一両

 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内膠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 

 

水気病脈証并治第十四

(1)師曰:病有風水、有皮水、有正水、有石水、有黄汗。風水其脈自浮,外証骨節疼痛,悪風;皮水其脈亦浮,外証腫,按之没指,不悪風,其腹如鼓,不渇,当発其汗。正水其脈沈遅,外証自喘;石水其脈自沈,外証腹満不喘。黄汗其脈沈遅,身発熱,胸満,四肢頭面腫,久不愈,必致癰膿。

(2)脈浮而洪,浮則為風,洪則為気,風気相搏,風強則為隠疹,身体為癢,癢為泄風,久為痂癩;気強則為水,難以俛仰。風気相撃,身体洪腫,汗出乃愈。悪風則虚,此為風水;不悪風者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為黄汗。

(3)寸口脈沈滑者,中有水気,面目腫大,有熱,名曰風水。視人之目上微擁,如蚕新臥起状,其頸脈動,時時咳,按其手足上,陥而不起者,風水。

(4)太陽病,脈浮而緊,法当骨節疼痛,反不疼,身体反重而,其人不渇,汗出即愈,此為風水,悪寒者,此為極虚発汗得之。
 渇而不悪寒者,此為皮水。
 身腫而冷,状如周
,胸中窒,不能食,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,此為黄汗,痛在骨節。
 咳而喘,不渇者,此為脾脹,其状如腫,発汗即愈。
 然諸病此者,渇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不可発汗。

(5)裏水者,一身面目黄腫,其脈沈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仮如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渇也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(方見下)

(6)趺陽脈当伏,今反緊,本自有寒,疝,腹中痛,医反下之,下之即胸満短気。

(7)趺陽脈当伏,今反数,本自有熱,消穀,小便数,今反不利,此欲作水。

(8)寸口脈浮而遅,浮脈則熱,遅脈則潜,熱潜相搏,名曰沈。趺陽脈浮而数,浮脈即熱,数脈即止,熱止相搏,名曰伏。沈伏相搏,名曰水。沈則脈絡虚,伏則小便難,虚難相搏,水走皮膚,即為水矣。

(9)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気不行,即悪寒,水不沾流,走於腸間。

 少陰脈緊而沈,緊則為痛,沈則為水,小便即難。

(10)脈得諸沈,当責有水,身体腫重。水病脈出者,死。

(11)夫水病人,目下有臥蚕,面目鮮沢,脈伏,其人消渇。病水腹大,小便不利,其脈沈絶者,有水,可下之。

(12)問曰:病下利後,渇飲水,小便不利,腹満因腫者,何也? 答曰:此法当病水,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,自当愈。

(13)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気,不得臥,煩而燥,其人陰腫。

(14)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転側,脇下腹痛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続通。

(15)肺水者,其身腫,小便難,時時鴨溏。

(16)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気,小便難。

(17)腎水者,其腹大,臍腫腰痛,不得溺,陰下湿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面反痩。

(18)師曰: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当利小便;腰以上腫,当発汗乃愈。

(19)師曰:寸口脈沈而遅,沈則為水,遅則為寒,寒水相搏。趺陽脈伏,水穀不化,脾気衰則鶩溏,胃気衰則身腫。少陽脈卑,少陰脈細,男子則小便不利,婦人則経水不通;経為血,血不利則為水,名曰血分。

(20)問曰:病有血分水分,何也? 師曰:経水前断,後病水,名曰血分,此病難治;先病水,後経水断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何以故? 去水,其経自下。

(21)問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体四肢皆腫,小便不利,脈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気上衝咽,状如炙肉,当微咳喘,審如師言,其脈何類?
 師曰:寸口脈沈而緊,沈為水,緊為寒,沈緊相搏,結在関元,始時尚微,年盛不覚,陽衰之後,営衛相干,陽損陰盛,結寒微動,腎気上衝,喉咽塞噎,脇下急痛。医以為留飲而大下之,気撃不去,其病不除。後重吐之,胃家虚煩,咽燥欲飲水,小便不利,水穀不化,面目手足浮腫。又与
葶藶丸下水,当時如小差,食飲過度,腫復如前,胸脇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揚溢,則浮咳喘逆。当先攻撃衝気,令止,乃治咳;咳止,其喘自差。先治新病,病当在後。

(22)風水,脈浮身重,汗出悪風者,黄耆湯主之,腹痛加芍薬。

 黄耆湯方:(方見湿病中)

(23)風水悪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渇,続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

 越婢湯方:

 麻黄六両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両

 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悪風者加附子一枚炮。風水加朮四両。(古今録験。)

(24)皮水為病,四肢腫,水気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,茯苓湯主之。

 茯苓湯方:

 防已三両 黄耆三両 桂枝三両 茯苓六両 甘草二両

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

(25)裏水,越婢加朮湯主之;甘草麻黄湯亦主之。

 越婢加朮湯方:(見上。於内加白朮四両,又見脚気中。)

 甘草麻黄湯方:

 甘草二両 麻黄四両

 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甘草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重覆汗出,不汗,再服。慎風寒。

(26)水之為病,其脈沈小,属少陰;浮者為風,無水虚脹者,為気。水,発其汗即已。脈沈者宜麻黄附子湯;浮者宜杏子湯。

 麻黄附子湯方:

 麻黄三両 甘草二両 附子(一枚炮)

 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分,日三服。

 杏子湯方:(未見,怖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。)

(27)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(方見消渇中。)

(28)問曰:黄汗之為病,身体腫,(一作重。)発熱汗出而渇,状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黄如柏汁,脈自沈,何従得之? 師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従汗孔入得之,宜耆芍桂酒湯主之。

 黄耆芍桂苦酒湯方:

 黄耆五両 芍薬三両 桂枝三両

 上三味,以苦酒一升,水七升,相和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当心煩,服至六七日乃解。若心煩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(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。)

(29)黄汗之病,両脛自冷;仮令発熱,此属歴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盗汗出者,此労気也。若汗出已反発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;発熱不止者,必生悪瘡。
 若身重,汗出已輙軽者,久久必身
即胸中痛,又従腰以上必汗出,下無汗,腰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状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燥,小便不利,此為黄汗,桂枝加黄耆湯主之。

 桂枝加黄耆湯方:

 桂枝三両 芍薬三両 甘草二両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二枚 黄耆二両

 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,以助薬力,温服取微汗;若不汗,更服。

(30)寸口脈遅而渋,遅則為寒,渋為血不足。趺陽脈微而遅,微則為気,遅則為寒。寒気不足,則手足逆冷,手足逆冷,則営衛不利,営衛不利,則腹満脇鳴相逐,気転膀胱。営衛倶労,陽気不通即身冷,陰気不通即骨疼,陽前通則悪寒,陰前通則不仁,陰陽相得,其気乃行,大気一転,其気乃散。実則失気,虚則遺尿,名曰気分。

(31)気分,心下堅,大如盤,辺如旋杯,水飲所作,桂枝去芍薬加麻辛附子湯主之。

 桂枝去芍薬加麻黄細辛附子湯方:

 桂枝三両 生姜三両 甘草二両 大棗十二枚 麻黄二両 細辛二両 附子(一枚炮。)

 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去上沫,内諸薬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,当汗出,如虫行皮中,即愈。

(32)心下堅,大如盤,辺如旋盤,水飲所作,枳朮湯主之。

 枳朮湯方:

 枳実七枚 白朮二両

 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腹中軟即当散也。

 『外台』防已黄耆湯:治風水,脈浮為在表,其人或頭汗出,表無他病,病者但下重,従腰以上為和,腰以下当腫及陰,難以屈伸。(方見風湿中。)

 

 

黄疸病脈証并治第十五

(1)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非中風。四肢苦煩,脾色必黄,熱以行。

(2)趺陽脈緊而数,数則為熱,熱則消穀,緊則為寒,食即為満。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穀即眩,穀気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気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体尽黄,名曰穀疸。
 額上黒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即発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労疸;腹如水状不治。
 心中懊
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名曰酒疸。

(3)陽明病,脈遅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発煩頭眩,小便必難,此欲作穀疸。雖下之,腹満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遅故也。

(4)夫病酒黄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熱,足下熱,是其証也。

(5)酒黄疸者,或無熱,靖言了了,腹満欲吐,鼻燥;其脈浮者先吐之,沈弦者先下之。

(6)酒疸,心中熱,欲嘔者,吐之愈。

(7)酒疸下之,久久為黒疸,目青面黒,心中如蒜韲状,大便正黒,皮膚爪之不仁,其脈浮弱,雖黒微黄,故知之。

(8)師曰:病黄疸,発熱煩喘,胸満口燥者,以病発時火其汗,両熱所得。然黄家所得,従湿得之。一身尽発熱而黄,肚熱,熱在裏,当下之。

(9)脈沈,渇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皆発黄。

(10)腹満,舌痿黄,燥不得睡,属黄家。(舌痿疑作身痿。)

(11)黄疸之病,当以十八日為期,治之十日以上,反極為難治。

(12)疸而渇者,其疸難治,疸而不渇者,其疸可治。発於陰部,其人必嘔;陽部,其人振寒而発熱也。

(13)穀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発黄為穀疸,茵蒿湯主之。

 蒿湯方:

 茵蒿六両 梔子十四枚 大黄二両

 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,減六升,内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小便当利,尿如皀角汁状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黄従小便去也。

(14)黄家日所発熱,而反悪寒,此為女労得之;膀胱急,少腹満,身尽黄,額上黒,足下熱,因作黒疸,其腹脹如水状,大便必黒,時溏,此女労之病,非水也。腹満者難治。消石礬石散主之。

 硝石礬石散方:

 硝石 礬石(焼)等分

 上二味,為散,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病随大小便去,小便正黄,大便正黒,是候也。

(15)酒黄疸,心中懊或熱痛,梔子大黄湯主之。

 梔子大黄湯方:

 梔子十四枚 大黄一両 枳実五枚 一升

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

(16)諸病黄家,但利其小便;仮令脈浮,当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黄耆湯主之。(方見水気病中。)

(17)諸黄,猪膏髪煎主之。

 猪膏髪煎方:

 猪膏半斤 乱髪如鶏子大三枚

 上二味,和膏中煎之,髪消薬成,分再服。病従小便出。

(18)黄疸病,茵五苓散主之。(一本云茵湯及五苓散併主之。)

 五苓散方:

 茵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(方見痰飲中。)

 上二物和,先食飲方寸匕,日三服。

(19)黄疸腹満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為表和裏実,当下之,宜大黄硝石湯。

 大黄硝石湯方:

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両 梔子十五枚

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硝,更煮取一升,頓服。

(20)黄疸病,小便色不変,欲自利,腹満而喘,不可除熱,熱除必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(方見痰飲中。)

(21)諸黄,腹痛而嘔者,宜柴胡湯。(必小柴胡湯,方見嘔吐中。)

(22)男子黄,小便自利,当与虚労小建中湯。(方見虚労中。)

 

【附方】

 瓜蒂湯:治諸黄。(方見病中。)

 『千金』麻黄醇酒湯:治黄疸。

 麻黄三両

 上一味,以美清酒五升,煮取二升半,頓服尽。冬月用酒,春月用水煮之。

 

 

驚悸吐衄下血胸満血病脈証并治第十六

(1)寸口脈動而弱,動即為驚,弱則為悸。

(2)師曰:夫脈浮,目睛暈黄,衄未止。暈黄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

(3)又曰:従春至夏衄者太陽,従秋至冬衄者陽明。

(4)衄家不可汗,汗出必額上陥,脈緊急,直視不能,不得眠。

(5)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。脈沈弦者,衄;浮弱,手按之絶者,下血;煩咳者,必吐血。

(6)夫吐血,咳逆上気,其脈数而有熱,不得臥者,死。

(7)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。

(8)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,減則為寒,則為虚,寒虚相撃,此名曰革,婦人則半産漏下,男子則亡血。

(9)亡血不可発其表,汗出則寒慄而振。

(10)病人胸満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嗽水不欲嚥,無寒熱,脈微大来遅,腹不満,其人言我満,為有血。

(11)病者如熱状,煩満,口乾燥而渇,其脈反無熱,此為陰伏,是血也,当下之。

(12)火邪者,桂枝去芍薬加蜀漆牡蛎竜骨救逆湯主之。

 桂枝救逆湯方:

 桂枝三両(去皮) 甘草二両(炙) 生姜三両 牡蛎五両(熬) 竜骨四両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両(洗去腥)

 上為末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減二升,内諸薬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(13)心下悸者,半夏麻黄丸主之。

 半夏麻黄丸方:

 半夏 麻黄等分

 上二味,末之,煉蜜和丸小豆大,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

(14)吐血不止者,柏葉湯主之。

 柏葉湯方:

 柏葉 乾姜各三両 艾三把

 上三味,以水五升,取馬通汁一升,合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(15)下血,先便後血,此遠血也,黄土湯主之。

 黄土湯方:(亦主吐血衄血。)

 甘草 乾地黄 白朮 附子(炮) 阿膠 黄各三両 竃中黄土半斤

 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温二服。

(16)下血,先血後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当帰散主之。(方見狐惑中。)

(17)心気不足,吐血、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

 瀉心湯方:(亦治霍乱。)

 大黄二両 黄連 黄各一両

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
 

 

嘔吐逆下利病脈証并治第十七

(1)夫嘔家有癰膿,不可治嘔,膿尽自愈。

(2)先嘔却渇者,此為欲解。先渇却嘔者,為水停心下,此属飲家。

 嘔家本渇,今反不渇者,以心下有支飲故也,此属支飲。

(3)問曰:病人脈数,数為熱,当消穀引食,而反吐者,何也? 師曰:以発其汗,令陽微,膈気虚,脈乃数,数為客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虚冷故也。
 脈弦者,虚也,胃気無余,朝食暮吐,変為胃反。寒在於上,医反下之,今脈反弦,故名曰虚。

(4)寸口脈微而数,微則無気,無気則営虚,営虚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冷。

(5)趺陽脈浮而渋,浮則為虚,渋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。脈緊而渋,其病難治。

(6)病人欲吐者,不可下之。

(7)而腹満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

(8)嘔而胸満者,茱萸湯主之。

 茱萸湯方:

 呉茱萸一升 人参三両 生姜六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(9)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茱萸湯主之。(方見上。)

(10)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

 半夏瀉心湯方:

 半夏半升(洗) 黄三両 乾姜三両 人参三両 黄連一両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両(炙)

 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11)乾嘔而利者,黄連加半夏生姜湯主之。

 加半夏生姜湯方:

 黄三両 甘草二両(炙) 芍薬三両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両 大棗二十枚

 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
(12)諸嘔吐,穀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(方見痰飲中。)

(13)嘔吐而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,解,急与之。思水者,猪苓散主之。

 猪苓散方:

 猪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

 上三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(14)嘔而脈弱,小便復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 四逆湯方:

 附子(生用)一枚 乾姜一両半 甘草二両(炙)

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,乾姜三両。

(15)嘔而発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 小柴胡湯方:

 柴胡半斤 黄三両 人参三両 甘草三両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16)胃反嘔吐者,大半夏湯主之。(『千金』云:治胃反不受食,食入則吐。『外台』云:治嘔,心下痞者。)

 大半夏湯方:

 半夏二升(洗完用) 人参三両 白蜜一升

 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,煮取二升半,温服一升,余分再服。

(17)食已即吐者,大黄甘草湯主之。(『外台』方:又治吐水。)

 大黄甘草湯方:

 大黄四両 甘草一両

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(18)胃反,吐而渇欲飲水者,茯苓沢瀉湯主之。

 茯苓沢瀉湯方:(『外台』云:治消渇脈絶,胃反吐食之,有小麦一升。)

 茯苓半斤 沢瀉四両 甘草二両 桂枝二両 白朮三両 生姜四両

 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内沢瀉,再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

(19)吐後,渇欲得水而貪飲者,文蛤湯主之。兼主微風,脈緊,頭痛。

 文蛤湯方:

 文蛤五両 麻黄三両 甘草三両 生姜三両 石膏五両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

 上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

(20)乾嘔,吐逆,吐涎沫,半夏乾姜散主之。

 半夏乾姜散方:

 半夏 乾姜等分

 上二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漿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頓服之。

(21)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,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,生姜半夏湯主之。

 生姜半夏湯方:

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

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半夏,取二升,内生姜汁,煮取一升半,小冷,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止,停後服。

(22)乾嘔、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主之。

 橘皮湯方:

 橘皮四両 生姜半斤

 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下咽即愈。

(23)逆者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
 橘皮竹茹湯方:

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人参一両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両

 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24)夫六府気絶於外者,手足寒,上気,脚縮;五蔵気絶於内者,利不禁,下甚者,手足不仁。

(25)下利脈沈弦者,下重;脈大者,為未止,脈微弱数者,為欲自止,雖発熱不死。

(26)下利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不温。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

(27)下利有微熱而渇,脈弱者,今自愈。

(28)下利脈数,有微熱,汗出,今自愈;設脈緊為未解。

(29)下利脈数而渇者,今自愈;設不差,必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
(30)下利脈反弦,発熱身汗者,自愈。

(31)下利気者,当利其小便。

(32)下利,寸脈反浮数,尺中自渋者,必膿血。

(33)下利清穀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脹満。

(34)下利脈沈而遅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熱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虚故也。

(35)下利後脈絶,手足厥冷,時脈還,手足温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

(36)下利腹脹満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裏,乃攻其表。温裏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

 四逆湯方:(方見上。)

 桂枝湯方:

 桂枝三両(去皮) 芍薬三両 甘草三両(炙) 生姜三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五味,★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温服一升,服已須臾,啜稀粥一升,以助薬力,温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,益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。

(37)下利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堅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気湯。

(38)下利脈遅而滑者,実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気湯。

(39)下利脈反滑者,当有所去,下乃愈,宜大承気湯。

(40)下利已差,至其年月日時復発者,以病不尽故也,当下之,宜大承気湯。

 大承気湯方:(見痙病中。)

(41)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気湯主之。

 小承気湯方:

 大黄四両 厚朴二両(炙) 枳実大者三枚(炙)

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。得利則止。

(42)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
 桃花湯方:

 赤石脂一斤(一半,一半篩末) 乾姜一両 粳米一升

 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温服七合,内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;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
(43)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
 白頭翁湯方:

 白頭翁二両 黄連 黄柏 秦皮各三両

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;不愈,更服。

(44)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虚煩也,梔子湯主之。

 梔子湯方:

 梔子十四枚 香四合(綿裹)

 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,得二升半,内,煮取一半升,去滓,分二服,温進一服,得吐則止。

(45)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
 通脈四逆湯方:

 附子大者一枚(生用) 乾姜三両(強人可四両) 甘草二両(炙)

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(46)下利肺痛,紫参湯主之。

 紫参湯方:

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両

 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参,取二升,内甘草,煮取一升半,分温三服。(疑非仲景方。)

(47)気利,訶梨勒散主之。

 訶梨勒散方:

 訶梨勒十枚(畏)

 上一味,為散,粥飲和,頓服。

 

【附方】

 『千金翼』小承気湯:治大便不通,数譫語。(方見上。)

 『外台』黄:治乾嘔下利。

 黄三両 人参三両 乾姜三両 桂枝一両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

 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

 

 

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証并治第十八

(1)諸浮数脈,応当発熱,而反灑淅悪寒,若有痛処,当発其癰。

(2)師曰:諸癰腫,欲知有膿無膿,以手掩腫上,熱者為有膿,不熱者為無膿。

(3)腸癰之為病,其身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腫状,腹無積聚,身無熱,脈数,此為腹内有癰膿,苡附子敗醤散主之。

 苡附子敗醤散方:

 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醤五分

 上三味,杵為末,取方寸匕,以水二升,煎減半,頓服,小便当下。

(4)腸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発熱,自汗出,復悪寒。其脈遅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当有血。脈洪数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。大黄牡丹湯主之。

 大黄牡丹湯方:

 大黄四両 牡丹一両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

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消,再煎沸,頓服之,有膿当下;如無膿,当下血。

(5)問曰:寸口脈浮微而渋,法当亡血,若汗出。設不汗者云何? 答曰:若身有瘡,被刀斧所傷,亡血故也。

(6)病金瘡,王不留行散主之。

 王不留行散方:

 王不留行十分(八月八日採) 蒴細葉十分(七月七日採)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(三月三日採)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(除目及閉口,去汗) 黄二分 乾姜二分 厚朴二分 芍薬二分

 上九味,桑根皮以上三味焼灰存性,勿令灰過;各別杵篩,合治之為散,服方寸匕。小瘡即粉之,大瘡但服之,産後亦可服。如風寒,桑根勿取之。前三物皆陰乾百日。

 排膿散方:

 枳実十六枚 芍薬六分 桔梗二分

 上三味,杵為散,取鶏子黄一枚,以薬散与鶏黄相等,揉和令相得,飲和服之,日一服。

 排膿湯方:

 甘草二両 桔梗三両 生姜一両 大棗十枚

 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温服五合,日再服。

(7)浸淫瘡,従口流向四肢者,可治;従四肢流来入口者,不可治。

(8)浸淫瘡,黄連粉主之。(方未見。)

 

 

趺蹶手指臂腫転筋陰狐疝虫病脈証治第十九

(1)師曰:病趺蹶,其人但能前,不能却,刺入二寸,此太陽経傷也。

(2)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,此人身体瞤瞤者,藜芦甘草湯主之。

 藜芦甘草湯方:(未見)

(3)転筋之為病,其人臂脚直,脈上下行,微弦。転筋入腹者,鶏屎白散主之。

 鶏屎白散方:

 鶏屎白

 上一味,為散,取方寸匕,以水六合,和,温服。

(4)陰狐疝気者,偏有小大,時時上下,蜘蛛散主之。

 蜘蛛散方:

 蜘蛛十四枚(熬焦) 桂枝半両

 上二味,為散,取八分一匕,飲和服,日再服。蜜丸亦可。

(5)問曰:病腹痛有虫,其脈何以別之? 師曰:腹中痛,其脈当沈若弦,反洪大,故有虫。

(6)虫之為病,令人吐涎,心痛,発作有時,毒薬不止,甘草粉蜜湯主之。

 甘草粉蜜湯方:

 甘草二両 粉一両 蜜四両

 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甘草,取二升,去滓,内粉、蜜,撹令和,煎如薄粥,温服一升,差即止。

(7)厥者,当吐,令病者静而復時煩,此為蔵寒,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聞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

(8)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

 烏梅丸方:

 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両 乾姜十両 黄連一斤 当帰四両 附子六両(炮) 川椒四両(去汗) 桂枝六両 人参六両 黄柏六両

 上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升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薬令相得,内臼中,与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子大,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禁生冷滑臭等食。

 

 

婦人妊娠病脈証并治第二十

(1)師曰: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渇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。(方見下利中。)於法六十日当有此証,設有医治逆者,却一月加吐下者,則絶之。

(2)婦人宿有病,経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痼害。妊娠六月動者,前三月経水利時,胎也。下血者,後断三月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不去故也,当下其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
 桂枝茯苓丸方:

 桂枝 茯苓 牡丹(去心) 芍薬 桃仁(去皮尖,熬)各等分

 上五味,末之,煉蜜和丸,如兎屎大,毎日食前服一丸。不知,加至三丸。

(3)婦人懐娠六七月,脈弦発熱,其胎愈脹,腹痛悪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蔵開故也,当以附子湯温其蔵。(方未見。)

(4)師曰:婦人有漏下者,有半産後因続下血都不絶者,有妊娠下血者,仮令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

 帰膠艾湯方:(一方加乾姜一両。胡氏治婦人胞動,無乾姜。)

 芎藭 阿膠 甘草各二両 艾葉 当帰各三両 芍薬四両 乾地黄

 上七味,以水五升,清酒三升,合煮取三升,去滓,内膠,令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不差,更作。

(5)婦人懐妊,腹中★痛,当帰芍薬散主之。

 当帰芍薬散方:

 当帰三両 芍薬一斤 芎藭半斤(一作三両。) 茯苓四両 白朮四両 沢瀉半斤

 上六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

(6)妊娠嘔吐不止,乾姜人参半夏丸主之。

 乾姜人参半夏丸方:

 乾姜 人参各一両 半夏二両

 上三味,末之,以生姜汁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

(7)妊娠,小便難,飲食如故,当帰貝母苦参丸主之。

 当帰貝母苦参丸方:(男子加滑石半両。)

 当帰 貝母 苦参各四両

 上三味,末之,煉蜜丸如小豆大,飲服三丸,加至十丸。

(8)妊娠有水気,身重,小便不利,洒淅悪寒,起即頭眩,葵子茯苓散主之。

 葵子茯苓散方:

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両

 上二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利則愈。

(9)婦人妊娠,宜常服当帰散主之。

 当帰散方:

 当帰 黄 芍薬 芎藭各一斤 白朮半斤

 上五味,杵為散,酒飲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妊娠常服即易産,胎無疾苦。産後百病悉主之。

(10)妊娠養胎,白朮散主之。

 白朮散方:(見『外台』)

 白朮 芎藭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

 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一銭匕,日三服,夜一服。但苦痛,加芍薬;心下毒痛倍加芎藭;心煩吐痛,不能食飲,加細辛一両,半夏大者二十枚。服之後,更以醋漿水服之。若嘔,以醋漿水服之;復不解者,小麦汁服之。已後渇者,大麦粥服之。病雖愈,服之勿置。

(11)婦人傷胎,懐身腹満,不得小便,従腰以下重,如有水気状,懐身七月,太陰当養不養,此心気実,当刺瀉労宮及関元,小便微利則愈。(見『玉函』)

 

 

婦人産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

(1)問曰:新産婦人有三病,一者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,何謂也? 師曰:新産血虚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;亡血復汗,寒多,故令鬱冒;亡津液,胃燥,故大便難。

(2)産婦鬱冒,其脈微弱,嘔不能食,大便反堅,但頭汗出,所以然者,血虚而厥,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虚下厥,孤陽上出,故頭汗出。所以産婦喜汗出者,亡陰血虚,陽気独盛,故当汗出,陰陽乃復。大便堅,嘔不能食,小柴胡湯主之。(方見嘔吐中。)

(3)病解能食,七八日更発熱者,此為胃実,大承気湯主之。(方見痙病中。)

(4)産後腹中★痛,当帰生姜羊肉湯主之;並治腹中寒疝,虚労不足。

 当帰生姜羊肉湯方:(見寒疝中。)

(5)産後腹痛,煩満不得臥,枳実芍薬散主之。

 枳実芍薬散方:

 枳実(焼令黒,勿太過) 芍薬等分

 上二味,杵為散,服方寸匕,日三服,並主癰膿,以麦粥下之。

(6)師曰,産婦腹痛,法当以枳実芍薬散,仮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,宜下血湯主之;亦主経水不利。

 血湯方:

 大黄二両 桃仁二十枚 ★虫二十枚(熬,去足)

 上三味,末之,煉蜜和為四丸,以酒一升,煎一丸,取八合頓服之,新血下如豚肝。

(7)産後七八日,無太陽証,少腹堅痛,此悪露不尽;不大便,煩躁発熱,切脈微実,再倍発熱,日時煩躁者,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即愈,宜大承気湯主之。熱在裏,結在膀胱也。(方見痙病中。)

(8)産後風続之数十日不解,頭微痛,悪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,雖久,陽旦証続在耳,可与陽旦湯。(即桂枝湯,方見下利中。)

(9)産後中風,発熱,面正赤,喘而頭痛,竹葉湯主之。

 竹葉湯方:

 竹葉一把 葛根三両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両 附子一枚(炮)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両

 上十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,温覆使汗出。頸項強,用大附子一枚,破之如豆大,煎薬揚去沫。嘔者,加半夏半升洗。

(10)婦人乳中虚,煩乱嘔逆,安中益気,竹皮大丸主之。

 竹皮大丸方:

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

 上五味,末之,棗肉和丸弾子大,以飲服一丸,日三夜二服。有熱者倍白薇,煩喘者加柏実一分。

(11)産後下利虚極,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。

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:

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二両 秦皮 黄連 黄柏各三両

 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内膠令消尽,分温三服。

 

【附方】

 『千金』三物黄連湯:治婦人在草蓐,自発露得風,四肢苦煩熱,頭痛者与小柴胡湯;頭不痛但煩者,此湯主之。

 黄一両 苦参二両 乾地黄四両

 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多吐下虫。

 『千金』内補当帰建中湯:治婦人産後虚羸不足,腹中刺痛不止,吸吸少気,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,不能食飲;産後一月,日得服四、五剤為善,令人強壮宜。

 当帰四両 桂枝三両 芍薬六両 生姜三両 甘草二両 大棗十二枚

 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一日令尽。若大虚,加飴糖六両,湯成内之,於火上煖令飴消。若去血過多,崩傷内衄不止,加地黄六両,阿膠二両,合八味,湯成内阿膠。若無当帰,以芎藭代之,若無生姜,以乾姜代之。

 

 

婦人雑病脈証并治第二十二

(1)婦人中風,七八日続来寒熱,発作有時,経水適断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状,発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(方見嘔吐中。)

(2)婦人傷寒発熱,経水適来,昼日明了,暮則譫語,如見鬼状者,此為熱入血室,治之無犯胃気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
(3)婦人中風,発熱悪寒,経水適来,得之七八日,熱除脈遅,身涼和,胸脇満,如結胸状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,当刺期門,随其実而取之。

(4)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,当刺期門,随其実而瀉之,然汗出者愈。

(5)婦人咽中如有炙臠,半夏厚朴湯主之。

 半夏厚朴湯方:(『千金』作胸満,心下堅,咽中帖帖,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呑之不下。)

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両 茯苓四両 生姜五両 乾蘇葉二両

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四升,分温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
(6)婦人蔵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霊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棗湯主之。

 甘麦大棗湯方:

 甘草三両 小麦一升 大棗十枚

 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,亦補脾気。

(7)婦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竜湯主之;涎沫止,乃治痞,瀉心湯主之。

 小青竜湯方:(見痰飲中。)

 瀉心湯方:(見驚悸中。)

(8)婦人之病,因虚、積冷、結気,為諸経水断絶,至有歴年,血寒積結,胞門寒傷,経絡凝堅。
 在上嘔吐涎唾,久成肺癰,形体損分。在中盤結,繞臍寒疝;或両脇疼痛,与臓相連;或結熱中,痛在関元,脈数無瘡,肌若魚鱗,時着男子,非止女身。在下未多,経候不匀,冷陰掣痛,少腹悪寒;或引腰脊,下根気街,気衝急痛,膝脛疼煩。奄忽眩冒,状如厥癲;或有憂惨,悲傷多嗔,此皆帯下,非有鬼神。
 久則羸痩,脈虚多寒;三十六病,千変万端;審脈陰陽,虚実緊弦;行其針薬,治危得安;其雖同病,脈各異源;子当弁記,勿謂不然。

(9)問曰:婦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数十日不止,暮即発熱,少腹裏急,腹満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何也? 師曰:此病属帯下。何以故? 曽経半産,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 其証唇口乾燥,故知之。当以温経湯主之。

 温経湯方:

 呉茱萸三両 当帰二両 芎藭二両 芍薬二両 人参二両 桂枝二両 阿膠二両 生姜二両 牡丹皮(去心)二両 甘草二両 半夏半升 麦門冬一升(去心)

 上十二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亦主婦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;兼取崩中去血,或月水来過多,及至期不来。

(10)帯下経水不利,少腹満痛,経一月再見者,土瓜根散主之。

 土瓜根散方:(陰★頽腫亦主之。)

 土瓜根 芍薬 桂枝 ★虫各三両

 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(11)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,減則為寒,則為虚,寒虚相搏,此名曰革,婦人則半産漏下,旋覆花湯主之。

 旋覆花湯方:(見五臓風寒積聚篇。)

(12)婦人陥経,漏下黒不解,膠姜湯主之。(臣億等校諸本無膠姜湯方,想是妊娠中膠艾湯。)

(13)婦人少腹満如敦状,小便微難而不渇,生後者,此為水与血倶結在血室也,大黄甘遂湯主之。

 大黄甘遂湯方:

 大黄四両 甘遂二両 阿膠二両

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,其血当下。

(14)婦人経水不利下,抵当湯主之。(亦治男子膀胱満急有血者。)

 抵当湯方:

 水蛭三十個(熬) 虻虫三十個(熬,去翅足) 桃仁二十個(去皮尖) 大黄三両(酒浸)

 上四味,為末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(15)婦人経水閉不利,臓堅癖不止,中有乾血,下白物,礬石丸主之。

 礬石丸方:

 礬石三分(焼) 杏仁一分

 上二味,末之,煉蜜和丸棗核大,内臓中,劇者再内之。

(16)婦人六十二種風,及腹中血気刺痛,紅藍花酒主之。

 紅藍花酒方:(疑非仲景方)

 紅花一両

 上一味,以酒一大升,煎減半,頓服一半,未止再服。

(17)婦人腹中諸疾痛,当帰芍薬散主之。

 当帰芍薬散方:(見前妊娠中。)

(18)婦人腹中痛,小建中湯主之。

 小建中湯方:(見前虚労中。)

(19)問曰:婦人病飲食如故,煩熱不得臥,而反倚息者,何也? 師曰:此名転胞不得溺也,以胞系了戻,故致此病,但利小便則愈,宜腎気丸主之。(方見虚労中。)

(20)蛇床子散方,温陰中坐薬。

 蛇床子散方:

 蛇床子仁

 上一味,末之,以白粉少許,和合相得,如棗大,綿裹内之,自然温。

(21)少陰脈滑而数者,陰中即生瘡,陰中蝕瘡爛者,狼牙湯洗之。

 狼牙湯方:

 狼牙三両

 上一味,以水四升,煮取半升,以綿纏筋如繭,浸湯瀝陰中,日四遍。

(22)胃気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気之実也,膏髪煎導之。

 膏髪煎方:(見黄疸中。)

(23)小児疳虫蝕歯方:(疑非仲景方。)

 雄黄 葶藶

 上二味,末之,取臘日猪脂鎔,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,點薬烙之。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雑療方第二十三

(1)退五臓虚熱,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:

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朮八分 陳皮五分 大腹檳榔四枚并皮子用 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実減白朮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実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陳皮三分共六味

 上各★咀,分為三貼,一貼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;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,如四体壅,添甘草少許,毎貼分作三小貼,毎小貼以水一升,煮取七合,温服,再合滓為一服。重煮,都成四服。(疑非仲景方。)

(2)長服訶梨勒丸方:(疑非仲景方。)

 詞梨勒 陳皮 厚朴各三両

 上三味,末之,煉蜜丸如梧子大,酒飲服二十丸,加至三十丸。

(3)三物備急丸方:(見『千金』司空裴秀為散用亦可。先和成汁,乃傾口中,令従歯間得入,至良験。)

 大黄一両 乾姜一両 巴豆一両(去皮心,熬,外研如脂)

 上藥各須精新,先搗大黄、乾姜為末,研巴豆内中,合治一千杵,用為散,蜜和丸亦佳,密器中貯之,莫令歇。主心腹諸卒暴百病,若中悪客忤,心腹脹満,卒痛如錐刺,気急口噤,停尸卒死者,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,或不下,捧頭起,灌令下咽,須臾当差,如未差,更与三丸,当腹中鳴,即吐下便差。若口噤,亦須折歯之。

(4)治傷寒令愈不復,紫石寒食散方:(見『千金翼』)

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鍾乳(碓錬) 楼根 防風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一余粮十分(焼) 乾姜 附子(炮,去皮) 桂枝(去皮)各四分

 上十三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。

(5)救卒死方:

 薤搗汁,灌鼻中。

 又方:雄鶏冠,割取血,管吹内鼻中。

 猪脂如鶏子大,苦酒一升,煮沸灌喉中。

 鶏肝及血,塗面上,以灰囲四旁,立起。

 大豆二七粒,以鶏子白并酒和,尽以呑之。

(6)救卒死而壮熱者方:

 礬石半斤,以水一斗半煮消,以漬脚,令没踝。

(7)救卒死而目閉者方:

 騎牛臨面,搗薤汁灌耳中,吹皀莢末鼻中,立效。

(8)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:

 灸手足両爪後十四壮了,飲以五毒諸膏散。(有巴豆者。)

(9)救卒死而四肢不收,失便者方:

 馬屎一升,水三斗,煮取二斗以洗之,又取牛洞(稀糞也)一升,温酒灌口中。灸心下一寸,臍上三寸,臍下四寸,各一百壮,差。

(10)救小児卒死而吐利,不知是何病方:

 狗屎一丸,絞取汁以灌之;無湿者,水煮乾者,取汁。

(11)尸,脈動而無気,気閉不通,故静而死也治方:(脈証見上巻。)

 菖蒲屑,内鼻両孔中吹之,令人以桂屑着舌下。

 又方:剔取左角髮方寸,焼末,酒和,灌令入喉立起。

(12)救卒死,客忤死,還魂湯主之方:(『千金方』云:主卒忤魂撃飛尸,諸奄忽気絶,無復覚,或已無脈,口噤拗不開,去歯下湯。湯下口不下者,分病人発左右,足★肩引之。薬下復増取一升,須臾立蘇。)

 麻黄三両(去節)(一方四両) 杏仁(去皮尖)七十個 甘草一両(炙) (『千金』用桂心二両)

 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令咽之,通治諸感忤。

 又方:

 韮根一把 烏梅二十個 呉茱萸半升(炒)

 上三味,以水一斗煮之,以病人櫛内中,三沸,櫛浮者生,沈者死。煮取三升,去滓分飲之。

(13)救自縊死,旦至暮,雖已冷,必可治;暮至旦,少難也,恐此当言陰気盛故也。然夏時夜短於晝,又熱,猶応可治。又云:心下若微温者,一日以上,猶可治之方。

 徐徐抱解,不得截縄,上下安被臥之。一人以脚踏其両肩,手少挽其髮常弦弦勿縦之,一人以手按拠胸上,数動之;一人摩臂脛屈伸之,若已僵,但漸漸強屈之,并按其腹。如此一炊頃,気従口出,呼吸眼開,而猶引按莫置,亦勿苦労之,須臾,可少桂湯及粥清含与之,令濡喉,漸漸能嚥,及稍止。若向令両人以管吹其両耳,★好。此法最善,無不活也。

(14)凡中死,不可使得冷,得冷便死,療之方:

 屈草帯,繞人臍,使三両人溺其中,令温。亦可用熱泥和屈草,亦可扣瓦椀底,按及車缸,以着人,取令溺,須得流去,此謂道路窮,卒無湯,当令溺其中,欲使多人溺,取令温,若湯,便可与之,不可泥及車缸。恐此物冷,既在夏月,得熱泥土,暖車缸,亦可用也。

(15)救溺死方:

 取竈中灰両石余,以埋人,従頭至足,水出七孔,即活。

 上療自縊溺之法,并出自張仲景為之,其意殊絶,殆非常情所及,本草所能関,実救人之大術矣。傷寒家数有病,非此遇熱之

(16)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:(見『肘後方』)

 大黄一両(切浸,湯成下) 緋帛如手大(焼灰) 乱髮如鶏子大(焼灰用) 久用炊単布一尺(焼灰) 敗蒲一握三寸 桃仁四十九箇(去皮尖,熬) 甘草如中指節(炙

 上七味,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,内酒一大盞,次下大黄,去滓,分温三服。先敗蒲席半領,煎湯浴,衣被蓋覆,斯須通利数行,痛楚立差。利及浴水赤,勿怪,則血也。

 

 

 

禽獣魚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

(1)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,食之有妨,反能為害,自非服薬煉液,焉能不飲食乎? 切見時人,不閑調摂,疾競起;若不因食而生,苟全其生,須知切忌者矣。所食之味,有与病相宜,有与身為害,若得宜則益体,害則成疾,以此致危,例皆難療。凡煮薬飲汁以解毒者,雖云救急,不可熱飲,諸毒病,得熱更甚,宜冷飲之。

(2)肝病禁辛,心病禁鹹,脾病禁酸,肺病禁苦,腎病禁甘。春不食肝,夏不食心,秋不食肺,冬不食腎,四季不食脾。辯曰:春不食肝者,為肝気王,脾気敗,若食肝,則又補肝,脾気敗尤甚,不可救。又肝王之時,不可以死気入肝,恐傷魂也,若非王時即虚,以肝補之佳,余臓準此。

(3)凡肝臓自不可軽,自死者弥甚。

(4)凡心皆為神識所舍,勿食之,使人来生復其報対矣。

(5)凡肉及肝,落地不着塵土者,不可食之。猪肉落水浮者,不可食。

(6)諸肉及魚,若狗不食,鳥不啄者,不可食。

(7)諸肉不乾,火炙不動,見水自動者,不可食之。

(8)肉中有如朱点者,不可食之。

(9)六畜肉,熱血不断者,不可食之。父母及身本命肉,食之令人神魂不安。

(10)食肥肉及熱羮,不得飲冷水。

(11)諸五臓及魚,投地塵土不汚者,不可食之。

(12)穢飯,餒肉,臭魚,食之皆傷人。

(13)自死肉口閉者,不可食之。

(14)六畜自死,皆疫死,則有毒,不可食之。

(15)獣自死,北首及伏地者,食之殺人。

(16)食生肉,飽飲乳,変成白虫。(一作血蠱。)

(17)疫死牛肉,食之令病洞下,亦致堅積,宜利薬下之。

(18)脯蔵米甕中,有毒,及経夏食之,発腎病。

(19)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:

 黄蘗屑,搗服方寸匕。

(20)治食鬱肉漏脯中毒方:(鬱肉,密器蓋之,隔宿者是也。漏脯,茅屋漏下沾着者是也。)

 焼犬屎,酒服方寸匕,毎服人乳汁亦良。飲生韮汁三升,亦得。

(21)治黍米中蔵乾脯,食之中毒方:

 大豆濃煮汁,飲数升即解,亦治狸肉漏脯等毒。

(22)治食生肉中毒方:

 堀地深三尺,取其下土三升,以水五升,煮数沸,澄清汁,飲一升即愈。

(23)治六畜鳥獣肝中毒方:

 水浸豆,絞取汁,服数升愈。

(24)馬脚無夜眼者,不可食之。

(25)食酸馬肉,不飲酒,則殺人。

(26)馬肉不可熱食,傷人心。

(27)馬鞍下肉,食之殺人。

(28)白馬黒頭者,不可食之。

(29)白馬青蹄者,不可食之。

(30)馬肉★肉共食飽,酔臥大忌。

(31)驢、馬肉,合猪肉食之,成霍乱。

(32)馬肝及毛不可妄食,中毒害人。

(33)治馬肝毒中人未死方:

 雄鼠屎二七粒,末之,水和服,日再服。(屎尖者是。)

 又方:人垢取方寸匕,服之佳。

(34)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:

 香二両 杏仁三両

 上二味,蒸一食頃,熟杵之服,日再服。

 又方:煮芦根汁,飲之良。

(35)疫死牛,或目赤,或黄,食之大忌。

(36)牛肉共猪肉食之,必作寸白虫。

(37)青牛腸,不可合犬肉食之。

(38)牛肺従三月至五月,其中有虫如馬尾,割去勿食,食則損人。

(39)牛羊猪肉,皆不得以楮木桑木蒸炙,食之令人腹内生虫。

(40)蛇牛肉殺人,何以知之? 蛇者,毛髮向後順者,是也。

(41)治蛇牛肉,食之欲死方:

 飲人乳汁一升,立愈。

 又方:

 以洗頭,飲一升,愈。

 牛肚細切,以水一斗,煮取一升,暖飲之,大汗出者愈。

(42)治食牛肉中毒方:

 甘草煮汁,飲之即解。

(43)羊肉其有宿熱者,不可食之。

(44)羊肉不可共生魚酪食之,害人。

(45)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,名羊懸筋,食之令人癲。

(46)白羊黒頭,食其脳,作腸癰。

(47)羊肝共生椒食之,破人五臓。

(48)猪肉共羊肝和食之,令人心悶。

(49)猪肉以生胡同食,爛人臍。

(50)猪脂不可合梅子食之。

(51)猪肉和葵食之,少気。

(52)鹿肉不可和蒲白作羮,食之発悪瘡。

(53)麋脂及梅李子,若妊婦食之,令子青盲,男子傷精。

(54)肉不可合蝦及生菜、梅李果食之,皆病人。

(55)痼疾人不可食熊肉,令終身不愈。

(56)白犬自死,不出舌者,食之害人。

(57)食狗鼠余,令人発瘻瘡。

(58)治食犬肉不消,心下堅或腹脹,口乾大渇,心急発熱,妄語如狂,或洞下方:

 杏仁一升(合皮熟研用)

 以沸湯三升和取汁,分三服,利下肉片,大験。

(59)婦人姙娠,不可食兎肉、山羊肉及鼈、鶏、鴨,令子無声音。

(60)兎肉不可合白鶏肉食之,令人面発黄。

(61)兎肉着乾姜食之,成霍乱。

(62)凡鳥自死,口不閉,翅不合者,不可食之。

(63)諸禽肉肝青者,食之殺人。

(64)鶏有六四距者,不可食之。

(65)烏鶏白首者,不可食之。

(66)鶏不可共葫蒜食之,滞気。(一云鶏子。)

(67)山鶏不可合鳥獣肉食之。

(68)雉肉久食之,令人痩。

(69)鴨卵不可合鼈肉食之。

(70)婦人妊娠,食雀肉,令子淫乱無恥。

(71)雀肉不可合李子食之。

(72)燕肉勿食,入水為蛟竜所

(73)鳥獣有中毒箭死者,其肉有毒,解之方:

 大豆煮汁,及塩汁,服之解。

(74)魚頭正白,如連珠至脊上,食之殺人。

(75)魚頭中無腮者,不可食之,殺人。

(76)魚無腸胆者,不可食之,三年陰不起,女子絶生。

(77)魚頭似有角者,不可食之。

 魚目合者,不可食之。

(78)六甲日,勿食鱗甲之物。

(79)魚不可合鶏肉食之。

(80)魚不得合鸕鷀肉食之。

(81)鯉魚鮓不可合小豆食之。其子不可合猪肝食之,害人。

(82)鯉魚不可合犬肉食之。

(83)魚不可合猴雉肉食之,一云不可合猪肝食。

(84)魚合鹿肉生食,令人筋甲縮。

(85)青魚鮓不可合生葫,及生葵,并麦中食之。

(86)鰌不可合白犬血食之。

(87)亀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。

(88)鼈目凹陷者,及厭下有王字形者,不可食之。

(89)其肉不得合鶏鴨子食之。

(90)亀鼈肉不可合菜食之。

(91)鰕無須及腹下通黒,煮之反白者,不可食之。

(92)食膾,飲乳酪,令人腹中生虫,為

(93)鱠食之,在心胸間不化,吐復不出,速下除之,久成病,治之方:

 橘皮一両 大黄二両 朴硝二両

 上三味,以水一大升,煮至小升,頓服即消。

(94)食鱠多,不消,結為病,治之方:

 馬鞭草

 上一味,搗汁飲之,或以姜葉汁飲之一升,亦消。又可服吐薬吐之。

(95)食魚後食毒,両種煩乱,治之方:

 橘皮

 濃煎汁,服之即解。

(96)食鯸鮧魚中毒方:

 芦根

 煮汁,服之即解。

(97)蟹目相向,足斑目赤者,不可食之。

(98)食蟹中毒,治之方:

 紫蘇

 煮汁,飲之三升。紫蘇子搗汁飲之,亦良。

 又方:冬瓜汁,飲二升,食冬瓜亦可。

(99)凡蟹未遇霜,多毒,其熟者,乃可食之。

(100)蜘蛛落食中,有毒,勿食之。

(101)凡蜂蝿虫蟻等,多集食上,食之致瘻。

 

 

 

果実菜穀禁忌并治第二十五

(1)果子生食生瘡。

(2)果子落地経宿,虫蟻食之者,人大忌食之。

(3)生米停留多日,有損処,食之傷人。

(4)桃子多食令人熱,仍不得入水浴,令人病淋瀝寒熱病。

(5)杏酪不熟,傷人。

(6)梅多食,壊人歯。

(7)李不可多食,令人臚脹。

(8)林檎不可多食,令人百脈弱。

(9)橘柚多食,令人口爽,不知五味。

(10)梨不可多食,令人寒中,金瘡産婦,亦不宜食。

(11)桜桃杏多食,傷筋骨。

(12)安石榴不可多食,損人肺。

(13)胡桃不可多食,令人動痰飲。

(14)生棗多食,令人熱渇,気脹。寒熱羸痩者,弥不可食,傷人。

(15)食諸果中毒治之方:

 猪骨(焼灰)

 上一味,末之,水服方寸匕,亦治馬肝、漏脯等毒。

(16)木耳赤色,及仰生者,勿食。菌仰巻及赤色者不可食。

(17)食諸菌中毒,悶乱欲死,治之方:

 人糞汁飲一升 土漿飲一二升 大豆濃煮汁飲之,服諸吐利薬,并解。

(18)食楓樹菌而笑不止,治之以前方。

(19)誤食野芋,煩毒欲死,治之以前方。(其野芋根,山東人心故也。治用十七条所用方,如地漿之類可解其毒。)

(20)蜀椒閉口者有毒,誤食之戟人咽喉,気病欲絶。或吐下白沫,身体冷,急治之方:

 肉桂煎汁飲之,多飲冷水一二升,或食蒜,或飲地漿,或濃煮汁飲之,并解。

(21)正月勿食生葱,令人面生游風。

(22)二月勿食蓼,傷人腎。

(23)三月勿食小蒜,傷人志性。

(24)四月八月,勿食胡,傷人神。

(25)五月勿食韮,令人乏気力。

(26)五月五日勿食一切生菜,発百病。

(27)六月、七月勿食茱萸,傷神気。

(28)八月、九月勿食姜,傷人神。

(29)十月勿食椒,損人心,傷心脈。

(30)十一月、十二月勿食薤,令人多涕唾。

(31)四季勿食生葵,令人飲食不化,発百病,非但食中,薬中皆不可用,深宜愼之。

(32)時病差未健,食生菜,手足必腫。

(33)夜食生菜,不利人。

(34)十月勿食被霜生菜,令人面無光,目渋心痛,腰疼,或発心瘧,瘧発時,手足十指爪皆青,困委。

(35)葱韮初生芽者,食之傷人心気。

(36)飲白酒食生韮,令人病増。

(37)生葱不可共蜜,食之殺人。独顆蒜弥忌。

(38)棗和生葱食之,令人病。

(39)生葱和雄鶏、雉、白犬肉食之,令人七竅経年流血。

(40)食糖蜜後,四日内食生葱蒜,令人心痛。

(41)夜食諸姜蒜葱等,傷人心。

(42)蕪菁根多食,令人気脹。

(43)薤不可共牛肉作羮食之,成病,韮亦然。

(44)蓴多食,動痔疾。

(45)野苣不可同蜜食之,作内痔。

(46)白苣不可共酪同食,作★虫。

(47)黄瓜食之,発熱病。

(48)葵心不可食,傷人:葉尤冷,黄背赤茎者勿食之。

(49)胡久食之,令人多忘。

(50)病人不可食胡及黄花菜。

(51)芋不可多食,動病。

(52)妊婦食姜,令子余指。

(53)蓼多食,発心痛。

(54)蓼和生魚食之,令人奪気,陰咳疼痛。

(55)芥菜不可共兎肉食之,成悪邪病。

(56)小蒜多食,傷人心力。

(57)食躁或躁方:

 

 濃煮汁飲之。

(58)鉤吻与芹菜相似,誤食之,殺人,解之方:(『肘後』云:与茱萸食芥相似。)

 薺八両

 上一味,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二服。(鉤吻生地傍無他草,其茎有毛者,以此別之。)

(59)菜中有水莨,葉円而光,有毒,誤食之,令人狂乱,状如中風,或吐血,治之方:

 甘草

 煮汁,服之即解。

(60)春秋二時,竜帯精入芹菜中,人偶食之為病,発時手青腹満,痛不可忍,名蛟竜病,治之方:

 硬糖二、三升

 上一味,日両度,服之,吐出如蜥蜴三五枚,差。

(61)食苦瓠中毒,治之方:

 黍穰

 煮汁,数服之解。

(62)扁豆,寒熱者,不可食之。

(63)久食小豆,令人枯燥。

(64)食大豆屑,忌猪肉。

(65)大麦久食,令人作★。

(66)白黍米不可同飴蜜食,亦不可合葵食之。

(67)★麦麺,多食之令人髮落。

(68)塩多食,傷人肺。

(69)食冷物,冰人歯。食熱物,勿飲冷水。

(70)飲酒,食生蒼耳,令人心痛。

(71)夏月大酔汗流,不得冷水洗着身,及使扇,即成病。

(72)飲酒大忌灸腹背,令人腸結。

(73)酔後勿飽食,発寒熱。

(74)飲酒食猪肉,臥稲穰中則発黄。

(75)食飴多飲酒,大忌。

(76)凡水及酒,照見人影動者,不可飲之。

(77)醋合酪食之,令人血

(78)食白米粥,勿食生蒼耳,成走

(79)食甜粥已,食塩即吐。

(80)犀角筋撹飲食,沫出,及澆地★起者,食之殺人。

(81)飲食中毒煩満,治之方:

 苦参三両 苦酒一升半

 上二味,煮三沸,三上三下,服之,吐食出即差,或以水煮亦得。

 又方:

 犀角湯亦佳。

(82)貪食、食多不消,心腹堅満痛治之方:

 塩一升 水三升

 上二味,煮令塩消,分三服,当吐出食,便差。

(83)礬石生入腹,破人心肝,亦禁水。

(84)商陸,以水服,殺人。

(85)葶藶子,傅頭瘡,薬成入脳,殺人。

(86)水銀入人耳及六畜等,皆死。以金銀著耳辺,水銀則吐。

(87)苦練無子者殺人。

(88)凡諸毒,多是仮毒以投,無知時宜煮甘草薺汁飲之,通除諸毒薬。

   

 

 

 


Copyright 1998-2008 Kampo Kojindo Corpor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